《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标签。
为全班准备:酒精、啤酒、酱油、陈醋、豆奶、果汁、矿泉水等各一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观察这瓶矿泉水,你有哪些发现?
生:里面有空气,没有装满。
师:同学们观察仔细,值得老师向同学们学习,同学们都观察到里面有空气,没装满,这难道是厂家故意装少来欺骗我们消费者?还是什么原因?你能猜猜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可能回答:热胀冷缩。
教师趁势板书:热胀冷缩。是这样的吗?用嘴巴说,老师可不太相信,那怎么办?
生:用实验证明。
二、水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水受热后它的体积会增大,温度越高,体积就增得越多,那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观察下面的两杯水,哪杯水更热,你知道吗?再观察这两个试管里的水,哪个试管里的水变化更大,你知道吗?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象更明显呢?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每个小组的这些工具设计出一种实验装置,能让我们的实验看得更明显?
2、学生动手设置实验装置。 强调注意事项:塞紧,不能漏水。
3、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你有没有不同的装置?既然你们的实验装置都是这样,那你们谁能说说这个装置的优点:体积增加一点,水在细管里就上升一大截,这们看得就更明显了。
4、同学们对这个装置满意了吗?
生:不满意。
师:水是透明的,玻璃管也是透明的,两种相同的颜色混在一块,看不清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明白?
生:加颜色。
师:要是我能看看它到底上升了多少就好了,同学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在液面处贴上标签就可以了。
5、这个装置已经做好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一下。
强调:注意安全,不要让热水烫着手。
6、实验小结:
师:谁能说说刚才你观察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把它放到热水里,它的液面就往上涨,放在冷水里,它就往下缩?
师:你说得真好,真聪明!这是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7、联系生活,加深体会。
A、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工具和我们的这个装置相类似?
生: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把它放到热水里,有什么现象?再把它放到冷水里,有什么现象? (遇热就涨,遇冷就缩)我们的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出来的。
B、你能用你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来量一量老师这里的两杯水,看看哪杯水是热水,哪杯水是冷水吗?(指名完成)
三、其它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过渡:同学们现在用来实验的都是水,其它液体也有同样的现象吗?是不是都有执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出示:啤酒、牛奶、果汁、醋、酒精、酱油。(逐一介绍,并强调都装不满。)
2、指名小组猜测这些液体是否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把实验材料分发下去,求证事实。)
3、学生动手实验。
4、小结:厂家为了防止液体热胀冷缩引起危害,所以这些液体都没有装满,并不是故意克扣。
四、整理、总结
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些物质都是什么?(液体)(补充板书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所有的液体都有这样的性质吗?
2、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设计的?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大部分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科学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温度计就是其中的一例,希望同学们学了这个科学知识之后,能够运用到你的生活当中,学有所用。
五、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我的实验装置: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
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酒精、酱油、陈醋、豆奶、果汁、饮料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教学背景分析: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因此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含义比较清晰。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这给学生的观察会带来一些困难。本课借助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从而发现有些金属也有热胀冷缩性质。
本课不仅了解金属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同时也是对液体、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归纳,发现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起始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即固体也热胀冷缩吗?然后以铜球、铁垫圈为例开展探究。
探究铜球、铁垫圈的热胀冷缩性质时,铜球实验采用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对铁垫圈的实验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的方法。两个实验体现从扶到放。
最后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将本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此处隐藏7582个字……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吸引了学生,因为有大量的实验用材料(塑料袋、针筒、气球、玻璃杯、乒乓球……),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都关注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的情况。教师要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