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8 17:25:40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这节课中,我首先用仔细、和高兴两个词分别说一句话,其中用仔细这个词说话时,学生们说的不算太好,今后应再加强说话方面的练习。动词运用的练习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找不同的游戏,学生们观察的很仔细,逐个找出了两幅图的不同点,教学反思《《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顺势我说:“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燕子也很善于观察。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小燕子是如何善于观察的。”顺利导入新课。

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课文的朗读上,这篇文章主要是分角色朗读,我运用了几种朗读方法,让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我制作的两个小燕子的头饰,让同学们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在这个环节,学生们表演的情况不是很好,也许是紧张、害怕的缘故。今后,要多多鼓励他们,充分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

这个班的孩子有些多动,注意力不太集中,我在这节课上强调纪律的次数稍嫌多了些。老师们给的建议是可换种说法,多用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2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

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并没有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读找找,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而是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西红柿与萝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萝卜和西红柿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相信通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3

为了赶课时,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上课,其实学生没有扎实的掌握好课文,只是囫囵吞枣的粗粗把课文理解了下,但实在也没什么办法,因为时间太紧张了,再说一年级新课标的内容太多,只好抓紧时间上新课,以至于今天在上《一次比一次进步》时,重视了朗读而忽略了词句的教学。

其实本课的词语容易懂,个别词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和联系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学生看图上燕子做窝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但从今天的作业来看,学生的“什么”“仔细”并没有真正懂进去,只是停留在表面。准备明天抽个时间再巩固下。

明天教学内容思考如下:

“什么”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学生理解了“什么”的意思后,可以启发学生口头造句。如,“这是什么颜色?”“你在找什么?”等。

“仔细”就是细心,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使学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细心去看,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导学生用“仔细”口头造句,如,“妈妈做事很仔细。”“我做完作业,又仔细地检查一遍。”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4

课改的大潮汹涌澎湃。 沐浴课改的阳光,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科的整合;注重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等等。作为新课改浪潮下的一名小学老师,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的教学中,为实践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做了一些的努力。

片断一: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之后)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生字,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拿出燕子妈妈的头饰)我是燕子妈 ……此处隐藏9504个字……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4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老师失望地请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3次。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2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第3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园,第4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园。

师:请小朋友们好好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三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1次燕子妈妈只是让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加点字说得比较重。)

师(追问):你说的不错,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生1:?(摇头)

生2:我知道,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就说明它前面两次看得不仔细。

生4:“仔细”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认真,要把很细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师:请你们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妈妈说:“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对妈妈说:“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对妈妈说:“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追问):这3次回答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生:不一样。前面两次回答得很简单,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师:听了小燕子这样的回答,燕子妈妈笑了,说──(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燕子妈妈为什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生1:因为小燕子第1次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发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师: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2:因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细。后面他发现了“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个一定要仔细看才能发现的。所以说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3:我可以说得更简单些。因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咱们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既能详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又能够说得简单明了。

【教学反思】

一、 问题设计宜“小”不宜“大”,具有阶梯性

向学生提问,要正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以点促面设计“线型”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问题设计“大”了,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对老师的问题。上述片断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即使有学生回答,也答不好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回答。于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个个阶梯性的小问题: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这3个问题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是又紧扣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向最后一个问题靠拢,最后“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是一步解决一个问题,就好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正是以点促面的“线型”问题。

二、 注重追问,启发思维

向学生提问,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论对错与否,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错的,就知道他错的根源在哪里,对症下药;如果是对的,以他的思维启发其他的学生。来我校讲学的朱德江老师也曾举例,对于答错的学生要问问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

上述片断中,我就追问了3次,分别是针对3个阶梯性问题的回答。第1次追问,我做得不够好,应该在第1个学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时,这样我就知道他为什么会错,仅仅是数错了,还是他对问题没有理解到位,等等。由于我没有及时地追问,就错过了“对症下药”的机会,即使他在听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后知道错了,可能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错了。第2次的追问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妈妈对小燕子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之后。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再”、“仔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没有这样直接地追问,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只去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不会去联系句子思考。换成:“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就容易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虽说是“换汤不换药”,却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第3次追问是问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发现3次回答的不同中,进一步去体会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这3次追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向“因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所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靠拢。

三、 提出问题与朗读感悟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燕子,做一个仔细观察的有心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仅仅靠几个问题是不够的,在提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朗读感悟。提问在于抓住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而朗读感悟则是紧扣教材,在读中思考,理解课文。两者结合运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好处。

上述片断中,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总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或相关的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既抓住了知识点,又紧密结合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集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总之,问题设计要问在点子上,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与朗读相结合,体会人文精神。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15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改变了一般一年级的教学思路。没有一开始就着手识字,而是先让学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拼音,不理解的词可以问同学、可以问老师。

我逐个自然段检查课文朗读是否通顺、流利、有感情,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学生都很踊跃,大家都读不好的地方,老师范读,直到整篇课文大家都读得较为通顺了,才结束阅读,到此为止用了一堂课的时间。

第二节课,我出示问题让学生在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的问题的答案,比如:小燕子几次飞去菜园观察?

每次观察到的茄子和冬瓜有什么不同?

小燕子用什么方法观察的?

等等问题,而且问题逐步加深难度,孩子们读得很来劲,这种带问题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文内容都处理完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去读,去理解,就简单多了。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